卢霄飞: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 2022-12-22 18:01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青年档案

卢霄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技术转移硕士2022级学生。曾获洛阳市“河洛创业”人才团队称号。

2015年我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河南,入职洛阳一家老牌国有企业。因为性格外向,喜欢跟人打交道,我选择了技术营销岗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和市场的接触,我发现公司现有产品已经多年没有性能提升,和同类产品比没有任何竞争力,公司内部也面临着研发人员大量流失等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的技术创新停滞?究竟有什么方法能让一家公司持续拥有创新力?我开始想寻找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清研(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这是一家致力于将先进技术植入地方产业,探索科学的成果转化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跟我一样被吸引的还有一支清华校友的创业团队,出于专业和产业背景考虑,单位将我和三位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专家结成了项目组,几位专家致力于研发一种替代进口的高端装备——钢轨铣磨车。由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起步晚,很多大型装备都要依赖进口,其中钢轨铣磨车因为技术密集、壁垒高,一直被国外垄断,外国厂商卖给我们国家的单台价格就超过1亿元,正因价格昂贵,很多城市一直都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钢轨铣磨车,因此钢轨的科学维护保养也就一直无从谈起。

装备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并且要有电气、机械、系统集成等各类专业人才共同配合。项目组公司刚成立时一穷二白,为了能够让几位专家安心研发,我就按照项目需要,尝试去解决资金需求、建立产品供应链、协助搭建人员团队等。经过几年的努力,首台套产品下线,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铣磨车装备的整体采购价格下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4个人,扩大到五十人规模,我和几位创始人共同被评选为洛阳市2020年“河洛创业人才团队”。

经过和技术专家共同创业的3年,让我对于企业如何保持创新活力有了新的认知。

2020年底,单位交给我了一个更大的课题——如何运用技术创新手段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找到答案,我带着一群有志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小伙伴深入地方产业,挨家挨户走访当地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梳理产业发展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总结出县域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难点,受人才、地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县域在人才引进、技术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转型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企业遇难点,但不知上哪儿找专家解决;专家有技术,但不知如何落地。

针对上述问题,我和团队尝试了“科技项目专员制”的产业服务方式。通过和地方政府合作,依托县域主导产业成立产业科创平台,由我们派驻全职的项目专员,全身心的扎到行业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挖掘企业的实际需求,串联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通过成熟技术导入、共性技术联合研发等多种途径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为当地企业引进智能精益管理技术。经过技术改造,企业的核心产品制造周期可缩短15%,核心产品人均产出效率提升15%,核心产品现场在制品库存降低15%,为企业节约直接和间接成本超2000万元。我们的做法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多次到现场指导我们工作。

图为卢霄飞(右三)和他的团队在产业集聚区调研当地产业情况

在2021年第六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期间,我们科创平台获得一致好评,各位老师、校友、学长对我们扎根县域,积极创新的做法表示出肯定。

然而,和中国广袤的县域产业相比,我们取得的一点成绩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针对县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难题,有没有可能摸索出一套更高效、更具普适性的方法路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清华五道口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学习。希望在两年时间里,通过和金融学界、业界专家交流,和优秀同学一起实践,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实现科技强国、产业强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非常感谢学院老师精心设计、安排的课程。既有原汁原味的金融课程,又有和技术转移、产业创新相关联的科技导论,每一门课都让我直呼过瘾。通过学习金融学理论、金融机构与市场等金融类课程,感觉自己对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认知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在科技创新引论的课堂上,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述着这个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一项技术、如何去判断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方向,这些都会成为我将来工作中的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科技创新,道阻且长,但是在“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五道口传统的引领下,吾辈定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