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涛等: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解释框架 ——基于“土地财政”的演进分析

时间: 2022-08-15 11:0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毕业生文竹与我院副教授金涛撰写的论文《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解释框架——基于“土地财政”的演进分析》在我国一流金融学期刊《金融研究》2022年第4期上作为期首文章发表。

论文在考虑“土地财政”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解释近中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将通过“土地财政”机制获得的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企业部门的资本重新配置、均衡条件重构,推动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占比的稳定均衡。多期模型较好地匹配了我国1998—2017年间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储蓄率、投资率、对外投资与储备等宏观指标,为我国经济增长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促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竞争有力推动了资源聚集与本地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与此前不同的特点:GDP增速持续放缓;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投资的产出效率显著下降;净出口占GDP比重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民营经济占比在持续提高后开始趋于稳定。现有的经济增长研究对于以上情况并未作出有力的解释。本文认为,这些问题与我国增长模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而此前被低估的一个环节是“土地财政”。

论文在Song et al(2011)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在考虑“土地财政”作用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两期世代交叠(OLG)模型说明基本原理。由“土地财政”联结的经济行为链条为:居民作为住房需求方,将土地价值纳入居民效用函数;政府作为土地供给方,通过“土地财政”获得资金并主要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异质性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最终产品并将收入分配到居民部门;居民在银行存款,并通过银行贷款获得住房首付款;银行除向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外,还向企业部门提供贷款支持其生产经营。随后,将两期模型扩展到多期OLG模型,并进行参数校准和模型求解。我们运用数值迭代的方式对经济增长进行模拟,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吻合。

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将通过“土地财政”机制获得的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资本在不同的企业部门重新配置,经济的整体均衡条件重构,推动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占比的稳定均衡。在这一机制作用下,GDP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但增速逐渐下降;资本的总体投资效率下降;资源配置优化速度下降,民营企业占比先增后稳。多期模型较好地匹配了我国1998—2017年间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以及储蓄率、投资率、对外投资与储备等宏观指标。

总的看,“土地财政”与市场化改革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是城镇化和经济转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财政”虽然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巨量的资金来源和强大的推动力,但也阻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随着“土地财政”作用的进一步弱化,需对房地产风险予以高度警惕,并将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深化国企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等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

本文的贡献在于:将政府通过“土地财政”配置资金的环节,嵌入经典的经济增长研究过程,通过“土地财政”将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相连接,解释了国企部门和私企部门规模占比趋于平衡的机制,并由此建立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型。


作者介绍:

金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货币与财政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包括宏观经济学、资产定价、人工智能以及应用数学。其论文发表于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金融研究》等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以及IEEE会议。

文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