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广西环江,历史性地实现了整族脱贫摘帽。这片深具喀斯特地貌的土地,如何书写出“接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时代答卷?为探寻中国民族地区的减贫学发展密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号召,7月25日至8月1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道启环韵”实践支队在特邀校友嘉宾、带队学术指导老师、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庆源的带领下,深入环江,开启了一场聚焦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调研。用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剖析肌理,尝试解码这片发展热土上文化、产业、金融、协同治理的民族融合共生发展之道。

图为实践支队师生合影
文化铸魂:千年非遗的时代新声
环江的魅力,首先源于其深厚的毛南族文化底蕴。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这里的非遗并非尘封的展品,而是融入血脉、植根当下的生活方式。实践中,支队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脉动。
在花竹帽传习中心,国家级非遗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谭素娟指尖翻飞,历经十余道繁复工序,一顶精美的“顶卡花”花竹帽便初具雏形。“我想让这门手艺被更多人知道”,谭素娟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如今通过非遗进校园、传习中心培训等方式,不少爱好者参与学习制作花竹帽,接续技艺火种。

图为实践支队采访非遗传承人谭素娟

图为支队成员学习花竹帽技艺
在下南乡,支队队员深度对话国家级非遗毛南族肥套传承人谭三岗,学习肥套仪式的起源和发展。“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山歌、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以谭三岗为代表的一代代传承人,用一生坚守,传承着毛南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祈愿和希望。

图为支队成员体验“肥套”仪式

图为支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谭三岗合影
在南昌屯,自治区级非遗毛南族木雕技艺传承人谭建新则讲述了“一刀一凿”背后的文化内涵。毛南族木雕技艺历史悠久,神像面具雕刻多样生动,既体现着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也承载着毛南族的重大历史信息与原始记忆。

图为实践支队与非遗传承人谭建新深入交流
如果说非遗技艺是静态的传承,那么分龙节的龙舟竞渡则是动态的文化盛宴。在广西龙舟公开赛(环江站)现场,鼓声如雷,浪花飞溅,百舸争流的场面震撼人心。在环江,龙舟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凝聚社区力量、化解村屯矛盾、展示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文化发展的活力在动静之间得以彰显。

图为实践支队在龙舟赛场与民族演员们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支队采访龙舟赛“震江队”队员
产业强县: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产业兴则百业兴。环江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绿色、多元、可持续的产业振兴之路。
现代林业:产业链激活“绿色发展引擎”。环江作为广西第三大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支队走访了爱山林场、广西盛都木业有限公司和广西环江祥盛家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见证了环江林业从原木销售到高端环保板材精深加工的转型升级。

图为支队成员调研林业板材加工企业生产车间

图为支队成员调研林业板材加工企业生产线
桑蚕与香牛:牵起民生幸福的“金叶子”与“牛鼻子”。一片桑叶,富了一方百姓。在环江桑蚕产业园区,标准化的蚕房、合作社的兜底收购、短周期的养育模式,让桑蚕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为许多留守老人和特殊群体提供了稳定收入。

图为支队成员在桑蚕产业园区走访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图为支队成员在桑蚕产业园区了解桑蚕产业规划发展情况
而在农业重要企业广西红火集团,支队不仅看到了环江香牛从养殖到产品的全产业链,更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如何牵起反哺乡梓、带动共富的“牛鼻子”,彰显环江精准定位产业发展的“牛精神”。

图为实践支队在红火集团了解政府规划布局五香之一的“香牛”产业发展情况

图为实践支队在红火集团了解环江香牛产业发展情况
国企担当:县域发展的“攻坚者”。环江城开集团作为环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盘活国有资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集团正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新模式,通过深化产业投资和推动文旅融合,力求从传统建设角色向现代化市场主体转型,为环江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动力。

图为实践支队与环江城开集团座谈交流

图为实践支队与环江城开集团座谈交流
金融赋能:精准滴灌激活“一池春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支队调研发现,环江的金融机构正合力构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工商银行环江支行积极担当国有大行责任,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紧跟县域发展,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注重普惠下沉与队伍素质提升,通过网点宣传、常态化培训及特色产业集群营销,全方位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图为实践支队与工商银行环江支行座谈交流
环江农信社将服务网络延伸至田间地头,通过“农户小额信贷+产业链贷”等模式,精准支持桑蚕、林业等支柱产业发展,累计带动数万农户就业增收,成为服务“三农”的坚实后盾。

图为实践支队与环江农信社座谈交流
北部湾银行环江支行则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以“绿色金融”为核心,将资金精准注入木材加工、环保升级等领域,并积极探索碳汇收益权质押等创新融资模式。

图为实践支队与北部湾银行环江支行座谈交流
从普惠到绿色,从广度到深度,环江的金融实践,生动诠释了“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精准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基层善治:和美乡村的“可爱”密码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在思恩镇陈双村,支队围绕基层治理与农文旅融合双线展开调研:在与村干部、党员群众的深入座谈中重点了解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民族团结治理及发展成果。作为聚居11个民族的村落,陈双村通过“一民族一策”精准服务,破解多民族共居治理难题,更积极探索增收路径,让集体经济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支队成员在交流中也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既要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更需在多元需求中凝聚共识。

图为实践支队与陈双村村干部座谈交流
座谈后,支队走进村文创基地,见证农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基地内,绣有毛南族传统纹样的特色服装、蓝白交织的扎染作品等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村干部介绍,陈双村依托秀美毛南田园综合体生态优势,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绑定,既让非遗技艺“出圈”走向市场,也通过游客体验互动打响文化品牌。

图为实践支队走进秀美毛南田园综合体
大安乡的可爱新村,则提供了一个基层善治的绝佳范本。这个从“石头缝里求生存”的贫困山区整体搬迁而来的生态移民新村,通过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实施“民生实事票决制”,真正实现了“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决”。近两年,联络站推动解决了10.5公里产业道路硬化,引入的电子厂让8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饭碗”。如今,引来山泉水的泳池,已成为孩子们嬉戏的乐园和游客的打卡点,让“可爱新村”名副其实。

图为实践支队学习可爱村搬迁历程

图为实践支队与可爱新村村干部座谈交流
思想共鸣:在学思践悟中奔赴山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周的调研,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也是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在与环江县政府的座谈会上,支队师生就地方高质量发展、化解财政压力、发挥国企担当、加强产业链延伸等专业问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了热烈讨论。带队学术指导老师张庆源院长表示,环江的系统实践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地区篇章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县域发展样本,支队的深度融合调研,拓宽了在金融金字塔里同学们的实务层面视野,持续增强了将五篇金融大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和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使命要义的深度理解。实践支队队长陈佳艺表示:此次调研,同学们从专业维度提前筹备问题,在与县政府各部门领导深入交流后,为金融理论学习找到了现实落点,也将为同学们后续学习与工作开启学践统一的全新视角;支队也将全力打磨建议,力求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思考维度。

图为实践支队与环江县政府座谈交流
此行亦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在环江革命历史展览和党员干部纪律教育基地,支队成员学习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重温入党誓词,深刻感悟到“纪律铭心,忠诚铸魂”的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支队参观环江县革命历史陈列馆

图为实践支队重温入党誓词
怀着这份敬仰与责任,支队全体成员面向七十余名环江学子举办了专题宣讲会,分享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与AI前沿应用,点燃梦想火种,将清华精神与服务社会的信念传递给这片红色土地的未来。

图为实践支队开展教育分享
“这次调研,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地区发展样本,更深刻理解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环江的实践,为我们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最鲜活、最深刻的注脚。”——支队全体成员
结语:道启环韵,知行作答
从文化根脉到产业骨架,再到金融血脉与基层治理,环江的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生动缩影。学院2010级硕士校友、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润权在交流中指出,民族边疆地区是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作为一名清华人、道口人,要不忘初心,从学术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将党和国家政策创造性落实落地,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是服务国企转型与民营经济,都需要以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去破解发展矛盾、优化社会治理,最终的目标,是不断激活土地、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民族地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这份事业,值得我们为之饱含热情地不断奋斗。学院学生办副主任刘婧老师表示,环江支队的探索实务也将持续融入到道口同学“学思用贯通”的学习研究脉络和“知信行统一”的未来实践中去。
“道启环韵”实践支队根据此次调研内容,聚焦非遗文化、特色产业、金融纾困等主题,形成多份调研报告,力求将所思所学沉淀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智慧与力量,在知行合一中书写不负时代韶华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青春答卷。

图为实践支队在毛南族发源地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