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丨党的二十大代表专访:烽火淬砺振兴志,薪火传承启新程

时间: 2025-08-20 14:46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烽烟虽已散去,那融入东北血脉的坚韧并未消逝,而是在新时代熔炉中淬炼升华,熔铸为黑土地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薪火新程”哈尔滨—齐齐哈尔实践支队走进重工业车间,专访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一重集团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与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技师苗秀,感受新时代的抗战精神。

图为支队成员在中国一重合影

大国工匠刘伯鸣:在钢铁熔炉中淬炼“铁打精神”

中国一重车间里,直径近3米、长约14米的715吨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静静矗立。这颗核电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精加工后仍近300吨,制造难度堪称“极限挑战”。

回忆锻造过程,刘伯鸣提及,极限制造中始终面临“超重”难题,他和师傅们常常凑在一起想办法,有人提出“两车合一”的思路,大家立刻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细节,画图、测算,反复琢磨实操中的每一个环节。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钢坯顺利锻造成功时,满身汗水的工人们相视一笑,眼里闪着光,那些天的熬夜晚班、那些次的思路碰撞,终于有了沉甸甸的结果。

“咱铁匠有句老话,‘打铁的人,也是铁打的人’。”刘伯鸣眼里闪着光,声音里带着股劲儿,“困难越大,那股子斗劲越足。就靠这股劲,咱把‘不可能’锻成了‘国之重器’。”

图为刘伯鸣在中国一重生产车间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刘伯鸣总说这份身份是“比车间里的钢坯还沉”的责任。他经历过四十多个日夜的连续攻坚,也见证过工艺突破时众人相拥的热泪;带过初入车间的学徒,也和老师傅们一起蹲在地上画过吊装方案。刘伯鸣始终用朴实的信念感染着身边的同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企业做大做强了,国家繁荣昌盛了,大家好了,小家才会更好。”他希望以自身微小的力量影响一群人、带动一批人,跟着党共同前行,让中国的锻造业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

谈及对青年一代的期许,刘厂长分享:“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打铁的人亦是铁打的人’的刚毅精神、甘于平凡的不凡态度,这些都要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不断传承。”阳光透过厂房的窗户洒下,照亮了他工装上细密的纹路——那是与钢铁相伴数十载的印记,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不改的见证。

图为支队成员参访中国一重

支队成员刘恺东在锻压机旁感慨:“这里,历史荣光与现实奋斗交相辉映。‘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精神,已转化为攻坚克难、驱动升级的澎湃动能。”

全国劳动模范苗秀:以初心致匠心,用技能报家国

19岁的苗秀走进车间时,连刀具型号都认不全。但当别人按部就班学操作时,她总在下班后缠着师傅问“为啥这个参数差一点就不行”,把半年学徒课变成了“速成班”。调试进口设备时,她将说明书上的外语逐个标上拼音,跟着外国专家边看边学。

苗秀认为传统制造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让老车间长出新动能。“以前看别人用铝块雕刻样件,又贵又慢,我就想,咱自己为啥不能做?”2014年调到研发中心后,她盯上了新品的“卡脖子”环节。第一次仿型加工出壳盘类零件时,她捧着成品摩挲许久,“比拿奖状还开心”。

图为苗秀在东安动力苗秀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作室里,八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出席证和奖状整齐排列。“第一次去时,手心全是汗,生怕走错路。”

从普通技工到全国人大代表,她最珍视的是“能为产业工人说话”。每次参会前,她都往车间跑,把工友们“技能等级能不能和待遇挂钩”“年轻人不愿来车间咋办”的心里话记在本子上。当收到国家发改委的回复函时,她第一时间把技能培训建议被采纳的好消息告诉工友们。

握手告别时,同学们才看到她布满老茧的双手。这双手,既能在0.005毫米的精度里“绣花”,也能在人民大会堂中郑重按下表决器的按键。

图为支队成员与苗秀合影

支队成员武守北感慨道:“代表们身上‘千锤百炼’的意志和‘为国铸器’的追求,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产业工人身上最光辉的写照!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铁与火的世界里,续写着爱国的壮丽篇章。”

从烽火淬砺的昨天,到薪火传承的今天,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正由无数奋斗者共同开启。支队长张睿佳表示:“这份力量,必将激励我们青年一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奋斗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内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图为支队成员在东安动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