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论道丨姬强:气候金融研究进展

时间: 2025-10-17 09:4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5年10月10日,第六十三期“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在线上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姬强教授,围绕“气候金融研究进展”主题进行分享。讲座由清华五道口绿金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黎菁主持,线上举办,全网直播。

主要观点如下:

1. 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温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 资金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挑战,估计未来每年需要近10万亿美元的投入,且当前气候资金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3. 团队通过构建气候风险大数据与指数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框架、引入AI赋能工具, 为气候金融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讲座伊始,姬强首先阐明了“气候金融”的概念。在谈及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时,姬强表示,气候风险已成为全球无法忽视的重大风险源。世界经济论坛连续多年的《全球风险报告》都将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相关风险列为未来十年最主要的全球性风险之一。

科学证据明确显示,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温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球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这种影响不仅冲击生产生活,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稳定造成显著冲击。

姬强强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日趋严峻,资金问题是核心挑战之一。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估计未来每年需要近10万亿美元的投入,而当前实际投入量远未达到需求。

同时,资金结构存在严重失衡,当前约80%的资金投向了减排等“气候减缓”领域,而用于“气候适应”领域的资金严重不足,未来资金结构可能需要发生重大变化。

姬强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前沿研究领域的系列成果。

1.为解决气候风险量化难的问题,开发“全球气候风险大数据集成平台”,构建了一套覆盖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尺度的量化指数体系。其中包括:利用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全球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中国200多个城市的“全球气候物理风险指数” ;运用城市留言板22万条气候数据而构建的”中国气候风险民众意见与政府回应指数” ;以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文本,反映企业高管对气候问题认知和态度的“中国资本市场气候关注度指数”。这些指数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相关数据已通过其团队网站公开共享。

2.团队还致力于将宏观综合评估模型与微观金融主体相结合,建立能够评估气候风险对银行体系影响和传染路径的风险模型。初步研究显示,在不同温控情景下,气候风险对我国造成的累计损失金额可达数十万亿级别。

3.团队目前还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气候风险管理平台,旨在为上市公司等机构提供自动化的气候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报告。

讲座最后,姬强总结,应对气候危机是所有学科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跨领域的学者共同关注与协作。他还提及国际期刊《Journal of Climate Finance》的创办,该刊致力于为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观点交流提供专业学术平台。

姬强,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能源战略管理、能源与气候金融、能源预测与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SCI/SSCI论文220余篇。担任中国能源金融联盟发起人、国际能源转型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limate Finance创刊主编,国际SSCI期刊Energy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Energy Policy等10余份国际一流SSCI期刊的高级主编、副主编以及编委。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

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方向,绿色金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激励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有哪些可借鉴的低碳转型路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为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承办了“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双周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杰出的专家学者 ,就“碳中和”、绿色金融、ESG、气候风险、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促进前沿学术与政策研究和行业实践探索的交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