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第六十四期“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大学金融学教授张晨迪,围绕“企业内部碳定价-来自全球的实证研究”主题进行分享。讲座由清华五道口绿金中心高级研究专员黎菁主持,线下举办,全网直播。
01 企业内部碳定价(ICP)是一种自愿机制,通过将碳成本融入传统财务工具,帮助企业管理碳转型风险并引导投资决策向低碳项目倾斜。
02 全球ICP的采用与披露趋势显著上升,但披露程度参差不齐。采用ICP的决策受公司治理、国家政策及碳转型风险管理等因素驱动。
03 研究显示,企业ICP的采用短期内对企业盈利有负面影响,但对长期股票回报无显著影响。虽然企业采用ICP可放缓碳排放增长率和碳强度,但整体减排效果有限。
讲座伊始,张晨迪首先介绍了企业内部碳定价(ICP)的定义:即企业自主设定碳排放价格,并将其融入净现值(NPV)等传统财务工具中,从而实现碳成本的内部化。与碳市场或碳税等外部碳定价不同,ICP有助于企业在尚未面临强制监管的环境下,主动应对碳转型风险并发掘绿色机遇。ICP类型包括影子价格、隐含价格、内部碳费、内部碳交易和碳抵消。
随后,张晨迪分享了全球范围内的ICP采用趋势:从2014年至2021年,采用ICP的企业数量显著上升,尤其在2016年《巴黎协定》后。披露数据以上市公司为主,美国、日本和欧洲采用最多。中国企业的披露较少,且水平不一。当前对ICP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支持者视其为减排工具,能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而批评者则认为其为“不透明的黑色艺术”,可能导致漂绿行为。
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全球60个国家的企业ICP信息披露数据,核心在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ICP采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其对财务表现有什么影响?其减排效果如何?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ICP采用的驱动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如董事会规模、企业是否设定可持续委员会)、碳风险管理措施(如是否设定科学减排目标)和国家政策环境。值得注意的是,高排放企业为规避风险,更倾向于采用ICP。
在效果评估中,研究发现采用ICP的企业短期盈利降低,但对长期风险调整后的股票回报无显著负面影响,表明市场已对相关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同时,ICP与降低碳排放增长率和碳强度的放缓相关;然而,由于短期内效果不会立即显现,未观察到总排放达峰,整体减排效果有限。
在互动环节,现场和线上观众踊跃提问。张晨迪就研究中计量相关问题、ICP可能引发的财务操控风险、AI在动态碳定价中的应用,以及产业链碳排放溯源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讲座最后,张晨迪总结指出,ICP对企业并非“免费午餐”,需根据企业实际与其他减排机制联合使用,并加强信息披露与监管以确保其有效性。
责编丨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