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和润滑油,这是每一个清华五道口金融学子的常识。但在走出成府路43号、走向祖国西南腹地贵州的途中,金融学院“博士生实践团”的同学们一行走访了贵州省贞丰县、安顺市和清镇市等多地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情况,对金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黔西南一线,金融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动力,更是创新社会管理、综合基层服务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是国家级贫困县”
贞丰县农村信用社理事长陈坤敏女士如是介绍,这让同学们都有些惊讶。贞丰钟灵毓秀,有着大自然的恩赐“双乳峰”,有着勤劳勇敢的布依族和苗族同胞。此外,它在去年就建成了贵州省信用县,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
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观看了贞丰信用工程创建的视频短片,了解了贞丰在农户小额贷款、民生工程、抗旱救灾、助学住房贷款、移民农户贷款及中小微企业贷款等各方面的情况。信用社主任尹习恒介绍了贞丰创建信用县的做法和经验,就贞丰县的信用工程建设情况、制度基础、信贷结构与扶贫工程的结合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政府主导、信用社主张下,县一级领导班子成立了“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指导贞丰县的信用工程建设。2002年至今,已有85%的农户被评为信用户,超过80%的村被评为信用村,贞丰县也建设成为信用县。在发放的信用贷款中,94%是涉农贷款。可以说,信用工程的建设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助推力。
作为经济亟待发展、农民收入亟待提高的贫困县,将信用体系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的模式值得让人眼前一亮。信用工程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改革项目,更是承担了社会责任的惠民工程。它和商业性金融不同,在维系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照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传统大型金融机构来说,这项工作盈利低、风险高,但陈坤敏说,对信用社来讲,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对于农户贷款,贞丰农村信用社奉行“穷可贷、富可贷、不讲信用不可贷”的信贷理念,自2009年开始试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扶贫工作做出资金帮扶,目前运转良好,不良率维持在3%左右。
当然,金融支持扶贫还需要不断摸索和修正。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不同,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成果、经验和模式,信用体系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发展为支撑。对于这个贫困县,传统农业很难使农民脱贫致富,于是,政府开始鼓励附加值高的农业种植项目。例如,在信用工程建立之初,当地引入花椒种植并提供10万元以上贷款。后来又引进了甘蔗、烤烟、热带水果等品种,与大型生产公司签订长期的合同,提供原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放了11亿左右的农户小额信贷。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建立了种植业风险补偿机制。
以上就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信用发展之路,虽然自然禀赋约束滞后了这里的经济起步,但是地方官员和老百姓们不畏困难,以昂扬的姿态努力探索着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正如陈坤敏所言:“我们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却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发展机会,老百姓就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劳作、生活。如今信用体系建起来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扶贫工作一定会有跨越性的进展。”
“信用工程让我回到家乡”
“农夫、山泉、有点儿田”,是许多人的田园梦想。然而,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村,村民们不得不放弃田地,外出务工。过高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比,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在贵州省安顺市,信用工程建设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安顺市的外出务工人口占比70.2%,是贵州省之最。他们往往成帮结队,在外素有“安顺帮”之称,不仅外出打工的地点比较集中,务工内容也多以水晶零件加工为主。市委市政府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便着手建立本土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的农民工在园区内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生产,以独立法人形式经营。但一台水晶加工机造价3-5万,一个家庭一般需要1-2台,初始创业资金又从哪儿来?为解决这一问题,安顺市农村信用社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建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并在外省设立分支机构,辐射深圳、广州、北京等地。该机构不仅负责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帮扶工作,同时利用自身贴近农民的优势,对农户进行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并对个人和小企业进行授信,为返乡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农民工服务中心是安顺市信用工程的外延创新,也是全国第一家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心。遵循“金融服务跟着农民走”的理念,服务中心七年磨一剑,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七年之前,服务中心在外出打工地不受当地认可,省外工作非常艰难。七年之后,打工地若发生农民工纠纷等问题,首先想到的便是求助服务中心。仍记得服务中心的第一笔业务是为24个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资金,开展中药材种植,并带动其他农户参与。而今,返乡创业园的工坊多以水晶零件加工为主,服务中心给这些农民工的贷款大多为信用贷款,额度按照各自信用评级有所差异。在信用额度之外的贷款需求,需以担保形成组合贷款,比如联保、互保或是党员担保等。在评级方式上,农民工服务中心也有所创新,引入现金流来确定评级级数。目前,服务中心已经覆盖全市40万在外务工人员。
此外,实践团同学还参观了返乡创业园中的水晶灯加工园区,并与园区内的务工人员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一位从浙江返乡创业的家庭企业主表示,在外打工多年,一直受到农信社的资金支持,回乡创业后,获得的贷款额度也越来越大。目前该业主在信用社已有50万贷款,根据以往信用记录,农信社将提升其授信额度至100万。创业成功,家庭作坊内生产红红火火,但她最大的感受却来自创业之外。“儿子说妈妈以后我每天都可以看见你了,我当时就想哭了。信用工程让我回到家乡,每天可以看见儿子是最大的快乐”。
农民工服务中心和返乡创业园不仅是信用金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社会意义:让一个个外出务工的家庭得以团聚,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拾回侍奉父母与教育子女的日常点滴,让安顺人不仅能在家门口赚钱养家,而且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家庭的幸福。
“我问你们,何为诚信?”
座谈会上,清镇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吴毅从“建体系、强机制、促发展”三个角度介绍了清镇的诚信建设情况。清镇的信用工程建设同样以信用贷款为主,吴毅认为,从抵押贷款向信用贷款的转变是农村经济和金融的一次深刻变革。在当地政府“七大扶持政策”的指导下,信用工程不断助推着地方产业的发展。以肉鸡为例,清镇每年肉鸡产值有4个亿,市场份额占贵州省的22%和贵阳市的80%。此外,清镇的奶牛产业在西南地区位居翘楚,有机蔬菜等绿色产业产值也占全省60%以上。能有此局面,信贷资金功不可没。
在清镇,最大的镇有12万人,最小的也有2万人,信用评级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为减少评级员的负担,更有效率地更新信用体系,清镇市建立了清镇诚信网,首创了诚信综合管理系统。吴毅当场为调研同学演示了系统操作界面和流程,该系统不仅将农户与金融机构产生的信贷交易记录在案,还将遵纪守法、计划生育、水电煤气费用缴纳等囊括其中。每一项的违约与否都是评判诚信的标准,也是影响能否获得贷款的因素。在农户同意后,所有金融部门都有权使用该系统查看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清镇从2006年开始评选“信用农户”,又从2010年开始评选“诚信农户”。
信用工程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单单农村整体人口素质偏低,就使得许多规范难以落实,很多信贷员在讲解合同法规时,常常会遇上村民的一句“反正我不懂”。吴毅也曾困惑,是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开展诚信建设?但实践证明,诚信应当先行,如无信,则无商、无市、无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应当特别重视诚信。这时,吴毅书记突然发问,“我问你们,何为诚信?”他随即给出了他的答案:“诚信,就是该做的要做好,不该做的不去做。”简单易懂,却振聋发聩。这也是清镇诚信综合系统建立的初衷,即给公众一个区分该做与不该做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的制定是一把双刃剑,过细会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过粗则又无法规范。这些常提常新的问题,也是清镇市信用工程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来源。
结语:走出校园,踏入基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实践团”的同学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收获了更深刻的认识体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更是社会管理的突破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多彩贵州“信”先行,在这里,金融是支持扶贫工作的助推力,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帮手。信用工程的建设促进了诚信社会的创立,给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带来了灵感,也是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推广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