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蕴哲:哥大→哈佛→五道口,金融研究为桨,家国情怀为帆

时间: 2025-09-12 14:5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聂蕴哲,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5级金融学博士生。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经济学,辅修计算机科学。在校期间创立首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论坛,并获校园卓越领导力奖。硕士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专业,曾任哈佛肯尼迪中国学社主席,负责筹备第4、5届哈佛肯尼迪中国论坛,以及2025“哈佛中国行”。毕业时获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奖提名。

新生故事

2公里:从留学到归国

两公里

是我走到家门口地铁站的距离

从这里乘地铁,再转高铁去机场

从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深造

这两公里的路我曾走过无数次

拎着行李箱,穿过夜色中的街道

我心中既有启程的激动

也有告别的怅然

在美国的求学岁月

让我得以亲历学术前沿的碰撞

在课堂上与世界各地的同学辩论

在研究中不断追问

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与挑战

当飞机一次次从波士顿起飞

在祖国大地降落

我愈发清楚

真正的征程

不在远方,而在归来

92页:学术研究里的现实温度

92页

是我硕士毕业论文定稿的厚度

每一页都记录着

我在学术道路上的试探与坚持

从本科开始

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产生了浓厚兴趣

毅然选择经济学作为专业

在本科毕业研讨会上

我研究了国有企业与软预算约束的问题

硕士阶段

我又评估中国房地产行业风险

探讨银行系统性风险等级

并追问地方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经济增长之间的微妙关系

贯穿始终的

是我对理解中国经济现实的渴望

以及用学术服务中国发展的热情

因为关注中国的产业政策

我选择了“产业政策与收入不平等”

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

希望能探索结构性政策背后的分配效应

从选题到文献综述

从数据清理到回归建模

一页页推敲,一遍遍修改

既是方法的打磨,也是心智的锻炼

在一张张回归表中

我看见了微观个体与宏观政策的交织

那一刻

我体会到数理模型背后的逻辑之美

以及学术研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图为聂蕴哲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的场景

一次次实践:在课堂之外寻找答案

我始终相信

学术必须立足现实大地

本科和硕士期间

我参与了多次调研和实践

走进中西部的工厂

听工人们讲一线生产的挑战

才懂“产业升级”不是抽象概念

去往南方的农村

观察普惠金融如何带动农户增收

这些沾满泥土的脚印

让我明白:

数据和模型之外

学术研究还需要温度与责任

为了让研究更贴近政策实践

我访谈过社科院和高校学者、前政策制定者、智库专家

还参与中美经济学家的二轨对话

听到具有政策影响力的顶尖学者的讨论,

获得了许多关于论文的启发

那种从模型推演到经济现实的跨度

让我更加坚定:

我要做既扎根中国现实

又对学术前沿有所贡献的研究

图为聂蕴哲(后排右二)作为学生助理参与中美经济二轨对话时的合影

0:新的起点

站在五道口

眼前的小院

是“金融黄埔”的象征

更是无数学者和实践者共同书写的历史篇章

图为聂蕴哲在清华五道口开学典礼

我期待能在这里

在最严谨的学术环境中

系统学习公司金融、创新金融和宏观金融的知识

在最务实的研究氛围中

探索产业发展、金融改革与宏观政策的关联

在最真挚的师友情谊中

延续“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道口传统

作为博士新生,我也问自己:

“你的初心是什么?”

是回到中国的土地上,把握现实问题

是走进学术的大海,勇敢地远航

是以金融学研究为桨,以家国情怀为帆

驶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征途

两公里的送别

九十多页的厚度

一次次的田野和对话实践

归零的新起点

共同汇聚成今天的我

PBCSF,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