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棋盘与田野,见证传统文化与县乡发展的精彩融合

时间: 2025-09-17 15:26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一)纵横十九道,千古无重局

2025年8月21日,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水利系“燕北融新”联合支队抵达竹可羽围棋文化艺术馆,感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物魅力。

图为实践支队在竹可羽围棋文化艺术馆外合影

古代陶瓷棋盘、陶器古棋图案、古围棋雕塑、古棋书籍,向我们陈述着这一古老围棋运动的悠久历史,也展现了其诸多文化内涵:战国时期《世本》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尧帝发明围棋教育丹朱从而“驯其野性”,令其“明得失、知进退”。《孟子·告子上》借弈秋教两位徒弟下棋的典故,提出“专心致志”是成事的关键。“烂柯”一日百年,感慨世事变迁。《论语》中孔子以“博弈”比喻信用,指出“人无信不立”。唐朝《集异记》记载,王积薪修习“围棋十诀”的同时,也被告诫“棋道在礼,礼在敬人”,以礼为重,超越胜负。东晋时期“君棋风如鹤鸣九皋,意在千里。”体现了围棋中的友谊。

图为古代围棋棋具

图为古围棋雕塑

(二)国运兴,棋运兴

斑驳的文物,承载着围棋的历史文化内涵。黑色与白色棋子的交织,寓意着阴阳的调和。围棋于个人,有着修身养性、培养礼仪的作用。而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陈毅元帅于1960年提出如下论断:“国运兴,则棋运兴。”围棋的兴盛,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唐宣宗时期,日本王子来朝,欲与唐朝棋手对弈,唐朝国手顾师言“一子解双征”展现了大国围棋的厚度,又在棋局的最后关头顾及颜面为对方留下一线生机,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气度。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聂卫平先生在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结束了中国围棋近代落后的历史,中国围棋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走上了快车道。随着新时代科技与教育的繁荣兴盛,中国棋手已经引领世界棋坛,随着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上演人类与科技的巅峰对弈。

图为《沁园春·雪》书法作品

(三)“开发智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怀安县从80年代初“一共只有两人懂围棋”的县城,到如今的“北方围棋之乡”、全国围棋大赛的举办地,背后是竹可羽先生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播种而下的星火。竹可羽先生自抗战时期长期在国统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与地下斗争工作,和平年代,他放弃了担任地方文化局长、宣传部长的机会,向往着用围棋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开发,开办讲习所、邀国手支教、送苗子参赛……十年时间,呕心沥血,将怀安打造为一个“未来的围棋之乡”。竹可羽先生逝世后,在怀安县委“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业余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懈接力下,怀安县至今已成为“全国围棋五朵金花,北方唯一围棋城市”,5万爱好者在此落子纹枰。

图为怀安围棋队训练棋谱

(四)感悟革命精神传承,体会县乡文化治理

竹老先生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在场队员,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革命家的铁血丹心、一位教育家的奉献与爱心。在博物馆馆长张春来先生的引导下,实践队员们参观了竹可羽先生生前的生活场景和竹老36万字未刊小说手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的亲笔信、弟子马媛元征战日本的棋谱……

图为竹老先生生前物品

从历史文物到竹老先生事迹,张春来馆长将相关个人藏品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实践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目睹了中国围棋的悠久历史,感受到怀安县围棋的发展历程,感悟到北方围棋之乡的精神传承,以及中国围棋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县乡治理智慧的精彩融合。

图为张春来馆长介绍馆内藏品

(五)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燕北融新”实践支队行程适逢全国围棋大赛进行中,实践支队同学们观摩了第十一届“中国·怀安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赛场内,百余名棋手凝神对弈,落子声如珠玉轻叩。队员们近距离观察棋手运筹帷幄的专注神态,感受围棋文化“静中有动”的智慧张力,体会到怀安县发展模式的生动注脚:以棋会友,喜迎八方来客,文化基地,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支队成员观摩全国业余围棋赛

图为实践支队观摩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