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博,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五道口金融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奖学金项目首期班学员,2023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曾获清华大学综合奖学金一等奖等荣誉,现从事调节性T细胞的科研和转化工作。
步入生物专业,出路在何方?
本科学习生物专业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
我的研究兴趣逐渐聚焦在免疫学
博士期间
我一头扎进实验室
在显微镜下
凝视病毒与细胞无声的战争
在洁净台前
追踪小分子与靶点的微妙契合
为的是
自己的付出 能普惠万家
自己的努力 可造福人类
然而
浸泡在实验室恍然觉得
知识的终点
好像是实验室恒久不灭的灯光
知识的疆域
似乎止步于实验室的荧光与数据
我陷入沉思
让纸面论文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出路在何方?
导师指明方向,踏入道口小院
2023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之后
导师关切询问我
未来有何打算有何理想
我回答:
此生的理想就是至少研发一种药
为病人减轻痛苦
导师深表赞同
并向我吐露他未来的打算
就是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转化出真正有用的药品
他邀请我一起
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但彼时的我对科技成果转化
一无所知
知识的匮乏令我手足无措
在一个陌生领域耕耘
我真的可以吗?
恰好此时
有人雪中送炭
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的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奖学金项目
赫然映入眼帘
这是一个公益性的非学位项目
旨在为清华科技成果转化
输送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理解
兼具商业管理能力和金融市场能力的
科技成果转化核心人才
这如抗体般精准击中了我
让我觉得
有人会帮助我
让那些沉睡在论文里的发现
有机会在市场的江河中扬帆
我迅速报名并幸运地通过了面试
2023年9月
我踏入道口小院
渴望在中国金融界“顶流”学府
金融科技研究最前沿
实现科研和转化两方面兼通的蜕变
认知重构、价值转化和风险平衡
回顾道口小院两年学习生涯
入院时的困惑依次解开
课堂上金融圈科技界知名专家教授
传道授业解惑
课堂下不同学术背景的同学
分享经历交流经验
碰撞思想的画面
恍如昨日
丰码科技、微构工场等案例成功转化
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洪水监测预报车、新型疫苗佐剂
光子芯片等硬科技等待落地开花
京外移动课堂实践交流
轻松愉快间已收获良多

图为技术转移23级大家庭合影
最令我印象深刻
我认为本项目最大亮点
是与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同学合班学习
他们大多来自于产业界
我们来自于学术界
他们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
我们有先进的科研成果
他们为我们分享宝贵的投融资实战经验
我们给他们展示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
一次次的“科创沙龙”
一次次的小组作业
在交流与合作中
产业端和科研端
在道口小院
悄然打破了学术与产业壁垒
神奇地实现了一次完美融合
这个过程带给了我技术转移的核心领悟
认知重构、价值转化和风险平衡
我认识到
成功的技术转移
需要科学家认知重构
完成从科研思维到商业思维的切换
完成从“有效”到“可及”的惊险跳跃
比如一个CAR-T研发项目
科学家追求细胞怎么改造才能具有百分百杀伤活性
而技术转移者要计算:
每提升1%效价需要烧掉多少VC的耐心?
我认识到
成功的技术转移
需要学会
给科学穿上资本的铠甲
在资本的聚光灯下解剖自己
科学家可能痴迷于
某小分子穿透血脑屏障的绝妙设计
而技术转移者则要考虑:
患者能否承担比黄金贵十倍的分子?
竞品管线如何影响你的专利护城河?
科学家会不断被要证明:
你选择的赛道
不是理想国
而要踏实落地
我还认识到
技术转移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
要用金融工具
为科学不确定性定价
对冲研发失败的风险
我认识到
技术转移的本质
不是论文到专利的物理搬运
而是让科研基因在产业环境中
完成表达谱的重编程
技术转移
是在资本显微镜下
对科研成果进行的一场生存适应性突变

图为移动课堂之深交所实践交流
不忘初心,扬帆远航
两年的学习一晃而过
指尖轻触崭新的结业证书
思绪万千
它见证了一个免疫学者
如何学会用金融语言翻译生命密码
五道口
赋予我两种目光:
一种向下凝视细胞的幽微
一种向上瞭望产业的星河
这珍贵的双重焦距
是我行囊里永不沉降的罗盘
五道口
教会我让抗体走出论文页码
在产业脉络里奔涌
才是科学最壮阔的远征
技术转移
不仅是专利与资本的联姻
更是让实验室的微光
燎原的路径
我知道
自己将成为架桥者——
用金融的铆钉
将实验室的孤岛
铆接在产业大陆架上
让那些被液氮封印的细胞军团
在资本的温度中
苏醒 列阵 出征
带着五道口锻造的“转化型武器”
我将奔赴让科学真正落地的伟大战场
不忘初心,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