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清华五道口校友发展论坛(第六届)暨校友终身学习日(第四期)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步伐,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邀请广大校友师生齐聚一堂,采用闭门方式就金融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进行深度研讨。
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场,上午是全体大会,下午是四场平行论坛。学校与学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学院校友会理事和金融学博士、金融专业硕士、技术转移硕士、金融MBA、金融EMBA、高管教育等项目校友师生及特邀嘉宾共600余人次参会,在论坛上发言的领导及校友嘉宾共计60余人次。

论坛现场
开幕式
在全体大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清华校友总会五道口金融学院分会会长顾良飞致欢迎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作院情报告。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赵劲松代表学校和校友总会致辞。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作主旨演讲。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燕主持主题论坛。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袁源主持“名誉院董聘任仪式”。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刘碧波出席论坛。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清华校友总会五道口金融学院分会副会长张伟主持全体大会。
顾良飞代表学院和校友会致欢迎辞。他提到,校友会始终坚守“联络校友、服务校友、促进校友与学院共同发展”的宗旨,已成为五道口校友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他指出,作为学院办学的一支坚实力量,广大校友为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提供了强力支撑。他表示,校友融合发展将成为今后校友工作的重心。为此,校友会将着力构建校友融合机制,广泛凝聚校友力量,为推动校友和学院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顾良飞致欢迎辞
焦捷从历史沿革、学院概况、教职工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学术、国际交流合作、校友工作和战略合作八个方面作院情报告。在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后,他指出,清华五道口始终与中国金融改革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他强调,学院将始终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先进的办学模式,围绕“一基地+四中心”战略定位,持续打造国际领先的国家级金融教育与学术政策研究平台,努力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金融学院前进。展望未来,他号召广大校友以“更专业、更科技、更国际、更人文、最清华”为发展路径和目标,携手共谱学院新篇章。

焦捷作院情报告
赵劲松代表清华校友总会致辞。他首先热烈欢迎各位嘉宾出席本次校友发展论坛暨校友终身学习日活动,并感谢各界对清华校友工作的长期支持。他表示,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校友工作始终秉持着“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不但为学院的发展凝心聚力,也为推动清华的整体校友工作注入了活力。他呼吁五道口校友们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清华校友总会工作,共同为国家战略和全球金融创新贡献力量。
在名誉院董聘任仪式环节,学院院长焦捷为学院首批名誉院董授聘书。在主持该环节时,袁源指出,为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学院建立了名誉院董管理机制,值此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之际,学院举行聘任仪式。她表示,期待名誉院董继续与学院同道而行,共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金融学院。

袁源主持名誉院董聘任仪式
张伟主持全体大会。他提到,校友们重返道口小院,共叙情谊、共话发展,令人倍感亲切。他希望,通过举办校友论坛,能进一步推动校友与学院融合发展,共同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伟主持全体大会
主旨演讲
参加主旨演讲的嘉宾还有:1983级硕士校友、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黄国波,1986级硕士校友、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2023级金融EMBA校友刘俊发表主旨演讲。
田轩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质趋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202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在祖国各地多点开花。田轩细致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八项主要预期目标,他指出,中国在制度、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加以中央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国有能力实现2025年经济发展目标。田轩还分享了“投资于人”“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内卷式’竞争”“好房子”等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梳理了未来一年中央政策的新方向。他认为,全方位扩大内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稳定资本市场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四项重点部署,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中国一定能在中美竞争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田轩发表主旨演讲
黄国波以“对贸易战下美元、美债、美股的重新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首先,美国国内的储蓄不足以支持其投资和政府支出,长期依赖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入来维持其经济失衡和急剧上升的债务,要求有强美股、强美债和强美元的支撑,关税战将加剧其债务问题失控。其次,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低通胀和低利率环境被高关税改变,美国将面临更高的长期通胀、利率和发债成本,进而加剧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美股的高估值和部分科技股的高盈利也将受到全球关税争端和国际资金减配美国的威胁。美元的储备货币强势地位则可能因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而动摇。最后,面对高度不确定和不可信的美国政府及其摇摆政策造成的剧烈波动市场,企业和投资机构应控制风险敞口,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多使用非美元货币,特别是人民币,并加强国内外循环的协同和整合。同时,应调整投资结构,挖掘相对低估和分散化市场潜力,并与各经济体共同构建可持续的贸易和投资渠道和机制。

黄国波发表主旨演讲
彭文生在主旨演讲中围绕“特朗普2.0关税影响及应对之策”展开分享。首先,美国加征关税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贸易逆差,并降低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然而,彭文生认为,虽然关税政策短期内可能对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才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其次,针对“去中心化”趋势,虽然美国努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和规模经济优势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或者说要付出的代价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规模优势,使其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相对具有更强的韧性。中国应通过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和优化经济结构来应对外部压力,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化也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彭文生发表主旨演讲
刘俊以“智变十三载,新局向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过去13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指出2017年为AI落地的元年,并预测2025年将成为智能体应用落地元年。随后他强调未来五年算力、算法、数据及平台将迎来重构,智能终端、生活服务和企业服务正因AI发生颠覆性变革。传统搜索引擎正被AI应用取代,企业和营销模式需适应“后搜索时代”,通过AI优化内容创作与客户互动。最后他建议企业投资知识库与提示词工程,探索智能体平台以保持竞争力,并鼓励企业领导关注AI智能体时代的新流量,抓住未来增长机遇。

刘俊发表主旨演讲
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环节由张晓燕主持,她围绕高水平金融开放、消费金融、保险业发展、可持续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和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参与主题论坛的嘉宾有:1984级硕士校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礼卿,1987级硕士校友、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华夏银行原行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局长张健华,1993级硕士校友、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迎,1996级硕士校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常鑫,1997级博士校友、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围绕“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步伐,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探讨。

主题论坛环节现场

张晓燕主持主题论坛
张礼卿表示,金融强国具有六大核心要素,这些要素积累和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金融开放。他指出,人民币要成为强大货币,其国际化程度必须进一步提升,而这需要以资本账户逐渐开放为前提。强大的中央银行不仅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具有先进的货币政策思维和丰富的政策工具体系,而且意味着具有全球影响力,有能力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能在全球金融动荡时充当最后贷款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占据世界前列,但还不具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充当价格制定者的角色。要想有所改变,必须在日趋开放的金融环境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进而持续提升国际地位。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有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在香港、上海等具备潜力的大城市,这意味着需要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建立商业存在提供更多的便利化支持,同时也需要有更加自由的跨境资本流动。强大的金融监管,意味着在金融开放的环境中监管部门有能力确保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保持金融稳定;同时也意味着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中具有话语权。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意味着金融专业人员必须熟悉国际监管规则和跨境经营惯例,有能力与国际同行进行竞争和合作,而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培养。

张礼卿发表演讲
张健华表示,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的重要金融工具,数字金融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帮助中小客户精准匹配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不仅能提升客户获取效率,还能在风控、资产管理和消费者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特别提到,数字化手段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风险,避免过度借贷和过度杠杆问题,确保客户具备还款能力,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此外,数字金融还为零售金融业务带来了合规性保障,有助于减少投诉和纠纷,提高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张健华认为,尽管数字金融时代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但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内需增长,并进一步优化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机制。

张健华发表演讲
朱迎表示,中国保险业目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发展充满机遇。挑战方面,在宏观层面包括经济增速减缓、长期利率下行、人口老龄化等,在行业层面包括发展模式尚未完成转型,资产负债管理面临困难,以及中小保险公司的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等等,这些都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行业机遇方面,他提到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要树立“大保险观”,要求保险业要坚持政治性、人民性,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经济的大局当中,充分发挥“两器、三网”功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此外,寿险业在养老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行业可以重点关注居家与社区养老的结合、积极开拓商业长期护理险,坚持普惠保险的可及性、便利性、可负担和可持续性。最后,保险业还要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银发经济的机遇,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作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也需企业自身、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多方协同,为建设金融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朱迎发表演讲
常鑫表示,可持续金融是金融强国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此,他提出了四点见解。第一,市场化机制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承担更多环境责任,中国快速发展的碳市场对企业环境表现产生的积极影响正是鲜活的实例。第二,要进一步完善ESG评级机制,特别是对ESG风险的测度和管理,以气候风险为例,通过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方式挖掘文本信息,测度风险敞口,可以实现对于气候风险的准确管理。第三,对于ESG投资前景应该持谨慎乐观态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现实中较难实现。第四,ESG领域仍然存在大量资金缺口,如何通过政府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ESG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常鑫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对于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避免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常鑫发表演讲
鄂志寰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强国建设中货币属性即强大的货币息息相关,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的发展历程有政策和市场两条主线,在三个五年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文件中有明确表述,对人民币国际化指明了方向。金融强国既是对其它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六个核心关键要素,其中,强大的货币基于核心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目标与强大的货币内涵高度契合,是建设强大货币的重要抓手,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与强大货币建设相辅相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诸多挑战,如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缓慢、地缘政治因素、特里芬难题以及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等,但也迎来7大机遇,包括全球经济东升西降、“一带一路”、RCEP、去美元化趋势、中国出口和新质生产力提升中国制造实力,以及金融开放等。最后,她就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发挥清算行作用、优化本外币结算、推进绿色金融等,同时强调要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鄂志寰发表演讲
在茶歇环节,全体与会人员在1号楼前合影。

集体合影
本届论坛由清华校友总会五道口金融学院分会主办,清华五道口校友办、校友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清华金融评论》为官方媒体。
下午的四场平行论坛就全球金融形势分析、人工智能、硬科技、产业并购重组等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由校友办、校友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与教学办、金融MBA教育中心、金融EMBA教育中心和高管教育中心共同承办。
本届校友发展论坛也是线下举办的第四期校友终身学习日活动。过去几年,校友终身学习始终不停步,我们通过“清华五道口云课堂”“在线大讲堂”“金融微课堂”等线上渠道,持续面向广大校友推送各类课程、讲座、论坛以及学术会议信息,同时也将清华校友总会举办的校友学习日活动推送给广大校友,共计240余场,引导校友终身学习,助力校友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