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道丨总想躺平,是因为我太累了吗?

时间: 2025-10-29 08:2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面对着电脑里的小组作业和复习笔记,总是提不起精神,心里想着要是能躺平就好了。“疲劳”似乎成了现代人的标配状态——清晨赖床、午后犯困、周末躺平,我们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很疲惫,但真的如此吗?其实我们可能是遇到了“虚假疲劳”,这种疲劳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大脑在跟你玩捉迷藏。

一、“虚假疲劳”的多重面具

不同人的疲劳表现各有不同:比如明明早上睡到自然醒,却还要赖床半小时;午休刚睡醒,眼睛却像被糨糊黏住了;周末宅在家,追剧追到一半就犯困;甚至鼓足勇气去了健身房,结果只做了10分钟有氧运动,就觉得快要晕倒了。

这些看似正常的疲劳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真相:你可能根本没那么累。

这种疲劳其实不是来自身体的真实反馈,而是大脑在用“疲劳的外衣”,掩盖内心的焦虑、拖延和emo。“虚假疲劳‌”(False Fatigue)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通常表现为人们在身体并不疲劳的情况下感到疲劳,听起来虽然有点像绕口令,其实通常是与大脑的过度保护监控机制有关。

二、“虚假疲劳”的真面目

1. 现代生活的“疲劳陷阱”

大部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其实是精神的疲惫远超身体的疲惫。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注意力非常容易被社交媒体、即时消息、短视频等碎片化的信息拉扯。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就会像一个超负荷运转的服务器,随时可能崩溃。

2. 多巴胺的“疲劳骗局”

除了外界的碎片化信息,身体内在的激素也会影响到我们。多巴胺是我们大脑中的快乐激素,但它有时候会骗人。当我们长时间处于低强度的脑力劳动中,比如刷手机、看短视频等,大脑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让我们产生一种"轻松"的错觉。但这种轻松是虚假的,它只是让我们对真正需要专注的工作产生了抗拒。

3. 逃避的“疲劳依赖症”

还有一种情况是目前很多人已经把疲劳当成了某种依赖。比如学习累了,就躺平;感觉生活没意思,就睡觉;工作乏了,就想换一份。疲劳有时候反而成了部分人逃避现实、拒绝成长的完美借口。

三、如何打破虚假疲劳呢?

1. 给大脑做“断网”训练

每天可以尝试设定几个"数字轻断食"的时间段,在这几个时间段里关掉手机和电脑,让大脑有机会真正地放松。经过几次训练之后,你将会发现,没有社交媒体的陪伴,依然可以活得有滋有味。

2. 刺激大脑的“兴奋点”

如果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复杂,可以尝试将任务进行分解,减少疲惫感和压力感。比如,设定一个“番茄时钟”,每专注工作30分钟后,奖励自己一个有趣的小任务,用刻意的“小兴奋”打破疲劳感。让大脑在工作和娱乐之间找到最适合的节奏。这种正向反馈机制,能帮助你打破“虚假疲劳”带来的消极情绪。

3. 把“被动休息”变成“主动放松”

不要让疲劳成为你的默认状态,试着用一些主动的放松方式,比如散步、冥想、运动等,让身体真正地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躺着发呆。这样的主动放松更加能够促进身体的快速恢复,减少疲劳感。

4. 重新定义疲劳的警报

每当自己感觉到疲劳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真的累吗,还是只是想要逃避?”很多时候,疲劳只不过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调整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躺平。

5. 建立“疲劳免疫系统”

通过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建立起对疲劳的抵抗力。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疲劳免疫系统”,用最规律的方式应对工作生活中的任务。

6. 给自己一个“疲劳假期”

每周给自己安排一个“疲劳假期”,彻底关闭手机的消息提醒,做一些真正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可能一开始很难适应在这个假期中不刷手机,努力寻找一些不需要手机的活动,让大脑真正地得到休息。

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过载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区分真假疲劳,让疲劳真正成为我们休息的信号,而不是逃避的借口。用科学的方法,击破疲劳的假面,找回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与状态。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 Leiter, M. P. (2016). Burnout: A Brief History and How to Prevent I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7, 1-22.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