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外需市场面临压力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支撑点。消费金融作为连接消费需求与金融服务的重要纽带,其发展状况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畅通经济循环意义重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就消费金融如何提质激发内需新动能撰写了时评文章,该文章于2025年4月22日刊发在《经济日报》时评版面。

文章先对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在规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监管框架持续完善,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形成“持牌经营、合规发展”的市场格局,行业集中度与规范性显著提升。市场规模稳步扩容,2024年住户消费贷款规模达58.69万亿元,覆盖超3亿用户,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产品服务创新不断,商业银行“秒级放款”、创新型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分期拓宽消费边界等,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以多元化供给满足居民全场景消费需求。
同时,田轩在文章中也指出,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消费金融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市场生态来看,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创新类机构数量增长趋缓,区域布局失衡,东部沿海省份机构密度高,县域及农村市场服务覆盖率不足40%,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经营质效方面,利率下行周期中,机构面临盈利空间收窄与不良率攀升的“双重压力”,部分中小机构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数字化风控能力不足与场景拓展同质化问题并存。发展支撑层面,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产证券化、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工具使用不足,资金成本高制约业务可持续性。权益保护上,消费者投诉渠道不畅、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依旧存在,个别机构违规催收、利率模糊等行为损害市场信任,非法放贷、非法集资等乱象需加强治理。
针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实现转型升级,田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一,优化市场生态,夯实普惠根基。建立差异化准入机制,适当降低创新型消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强化监管确保合规经营。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对偏远地区消费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鼓励中小消费金融公司深耕下沉市场,拓展服务覆盖面。其二,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精准风控模型,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合理设定产品利率,提升利率透明度。其三,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发展韧性。放宽金融债券发行条件,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其与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合作,降低资金成本,缓解资本压力。其四,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守护市场信用。简化产品条款,增加信息披露,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投诉渠道,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