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ETF(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型基金)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规模突破4万亿元,增长加速度显著提高。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成为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及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高效、透明、低成本的投资工具,ETF不仅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核心载体,更日益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资者更加认同指数化投资理念,ETF正迅速成为其参与股票市场的重要工具。
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举办《中国ETF系列研究报告》发布会。会议邀请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理财等业界嘉宾,对报告进行点评和讨论。会议旨在汇聚监管机构与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中国ETF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推动ETF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步。

图为会议现场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燕对《中国ETF系列研究报告》做了详细的解读和分享。

图为张晓燕
研究报告首先阐述了开展中国ETF系列研究的背景和动机。当前中国ETF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其成为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投资者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ETF参与股票市场,这反映了ETF正在成为大众投资品。因此,开展中国ETF市场的系列研究,对投资者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报告第二部分探讨了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指出中国宽基股指的长期较高回报率使其成为中长期投资的一个良好选择,但较高的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幅度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要求。我国居民的财富正快速增长,对财富增值有强烈需求,然而,个人投资者普遍存在金融知识较为匮乏和无暇管理投资组合的问题。因此,宽基指数ETF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高效、便利的参与股市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金融工具。
研究报告第三部分梳理了中国ETF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驱动因素。中国ETF市场的发展具有“规模增长快、宽基ETF占主导、长期资金大幅增持”的三大特点。进一步分析中国ETF规模快速扩张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是:政策的大力支持,投资者对被动投资理念的接受,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及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对ETF的大幅增持。
研究报告第四部分阐述了海外成熟市场中ETF的发展历程提供的经验启示。美国ETF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监管开放与支持(主要体现在ETF的税收优惠设置方面),养老金账户的完善,以及行业的高速发展和良性竞争态势(主要体现在ETF的低费率优势)。同时,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教训,第一个是海外市场中有些迎合投资者情绪的主题行业类ETF会造成个人投资者的追热点行为,这类ETF产品费率很高但收益表现不尽人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二个是带有杠杆的ETF产品,这类产品会放大市场的小幅波动,对市场稳定性造成极大冲击。
报告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ETF投资的实践指南,并特别强调了潜在风险。投资者在投资ETF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基于此,分三个步骤进行ETF投资:(1)配,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ETF产品,如股票类ETF、债券类ETF、商品类ETF等;(2)选,优先选择流动性好、市值高、历史长、跟踪误差低且费用低的ETF;(3)持,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避免快进快出和盲目跟风,培养理性投资习惯。需注意的是,ETF市场也存在一些投资陷阱,如过度营销和追逐热点、隐藏高费率、跟踪误差较高、持仓分散度较低等问题。
最后,报告探讨了中国ETF市场的生态升级趋势。ETF的生态升级包含三个方面,监管升级,产品矩阵升级,投资者教育与保护升级。监管升级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优惠和养老金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产品矩阵升级方面,拓展ETF底层资产类别,推出更多创新型ETF产品,更好得满足投资者对风险管理和收益稳定性的需求。投资者教育升级方面,为投资者提供公开、可比、低门槛的信息服务平台,并借助AI和人工智能助手等工具,建立更有效的投资者教育生态。
与会嘉宾围绕报告内容和中国ETF市场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
此次发布的《中国ETF系列研究报告》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团队在ETF领域的一次初步探索。研究中心团队将继续在领域内深耕,产出系列高质量报告,为监管机构提供政策参考,为从业者呈现业务启示,为投资者传递理性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