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洲:国家资本结构与货币新论——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前沿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 2024-05-23 16:4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日,首期“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前沿讲座”成功举办。本期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海洲,围绕主题“国家资本结构:货币新论”进行演讲。讲座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晓燕主持。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专家成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师及学界、业界等百余位嘉宾参会。

图为黄海洲发表演讲

黄海洲首先介绍了一种创新的货币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他和Patrick Bolton教授合著的新书《货币新论》(Money Capital: New Monetary Principles for a More Prosperous Society)。他们应用公司金融理论来分析国家的资本结构,认为一国发行的主权货币和以本币发行的主权债,实际上都是国家资本结构中的股票,而以外币发行的主权债是债务,例如美国之外的国家发行的美元债。

黄海洲认为,当国家面临发展机遇时,有非常多的好投资项目需要融资,应发行足够的货币(国家资本结构中的股权)来支持经济增长,既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可有效应对通货膨胀风险。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基本没有举借外债,而是通过发行本国货币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进行融资,以高速经济增长对冲了通货膨胀。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供应增速(例如以M2衡量),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样,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例如美国)在快速发展时期,也曾伴随着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

黄海洲指出,货币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当一个国家选择使用他国货币或者加入货币联盟时,就在某种程度上让渡了其国家主权。2012年,欧元区爆发了严重的欧债危机。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在1999年加入欧元区之前,虽然存在货币贬值的问题,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债危机。加入欧元区后,这些国家将自己的以本国货币发行的国债转换为以欧元计价的国债,相当于进行了股转债的操作,降低了其对冲外债风险的能力。

黄海洲提到,传统的货币主义注重关注宏观层面,认为货币可以通过“直升机撒钱”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对货币的微观基础关注不足。他强调货币如何进入实体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现在的宏观经济模型往往没有很好地分析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对银行、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系统性的研究,才能捋清货币问题的本质。

关于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扮演的“最后贷款人”角色,黄海洲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白芝浩规则(Bagehot Rule),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注入资本换取求助机构的股权,在微观层面对求助机构提供无抵押物的资本支持,在国家资本结构层面加大股权融资。正如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所做的那样,对求助机构采用股权工具救助,而不是以高利率和优质抵押物为条件的贷款救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被救助机构的道德风险,还可以有效控制中央银行在救助过程中面临金融损失的风险。

黄海洲还讨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特别是在危机时期,要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信息优势,互相配合,以作出最有效的应对。

图为张晓燕与黄海洲对话

随后,张晓燕与黄海洲展开对谈,就货币理论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前沿、如何提振国内经济、美国加息环境下企业发展等话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由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承办。

“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前沿讲座”是以全球经济治理五十人论坛相关专家学者为依托,以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为核心视角,深入探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关系、数字经济、能源与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分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探讨未来的政策走向,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