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东教授论文《结构变化与实际汇率动态》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时间: 2020-06-03 06:30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鞠建东教授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林毅夫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庆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施康教授共同撰写题为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dynamics(《结构变化与实际汇率动态》)的文章发表于国际知名SSCI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07(2020)(《国际货币与金融杂志》)。

从2000年以来,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并且在可贸易商品领域增长尤多。然而与现实经济发展状况不匹配的是,中国实际汇率直到2005年才开始其稳定且持续的增值。而这一现象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升值之间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明显不符,2001-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接近20.2%,中国的实际汇率却贬值了约6.7%。

而理解这一矛盾现象的关键是理解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鞠建东及其合作者假设出口行业是技术性劳动密集型行业,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将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技术性工资溢价将急剧上升,进口部门的资本更加密集。由于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高于进口部门,根据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资本回报率甚至可能下降,从而导致资本流出和经常账户盈余。由于非技术性工资处于最低水平,资本回报率下降,假设非贸易部门使用的技术性劳动力很少,因此,即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可能下降,从而导致实际汇率贬值。

鞠建东、林毅夫等合作者进一步研究了进出口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以及从农村到城市地区的过剩劳动力供给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并由此建立了两个静态模型。通过对1996-2013年期间82个经济体系的面板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力市场和可贸易部门的结构性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汇率动态有很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鞠建东及其合作者将先前的静态模型扩展到动态环境中来解释实际汇率和经常项目。即假设在一个开放的小经济体中,可交易商品的价格视为给定价格、除了两个可贸易部门和一个不可贸易部门外,非技术性劳动力供应过剩。技术性劳动力、非技术性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供于可贸易品部门生产,而非贸易品部门只可利用非技术性劳动力和资本。经过量化分析,鞠建东及其合作者提出的假设得到验证,并且也符合现实的数据支持。

自1982年成立以来,《国际货币与金融杂志》是国际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以及两者之间迅速发展的重叠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学科研究人员以及金融市场专业人士十分关注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在《国际货币与金融杂志》发表文章的作者多在汇率行为、外汇期权、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和财政政策、国际传导及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中处于前沿地位。

点此阅读论文全文

作者介绍:

鞠建东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数字资本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主席;2014-2017年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2009-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4-2011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驻学者、访问学者,世界银行咨询顾问,1995-2014年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获南京大学数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鞠建东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产业组织,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2016年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经济学类一等奖。

林毅夫

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南南合作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荣誉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其主要著作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

刘庆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1996年获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士学位,1999年获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多伦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课程: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宏观经济学。曾参加Chicago Fed money and banking workshop (Chicago 2010); Canad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Halifax, June 2007); Midwest Macroeconomics Meeting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May 2007)等研讨会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Currency Areas and Monetar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 2010)

施康

施康教授于2006年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终身教职),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国际金融项目访问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和中国经济,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主要经济金融媒体发表众多学术论文与政策研究报告。1994-1999任职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从事经济研究与银行运营分析。2017年2月获中国国际经济学最高奖项—浦山学术研究奖。2018年7月获第三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