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亚太地区年会在中国香港举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出席大会圆桌论坛,与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围绕商学院如何开展有影响力的研究展开深入交流,并分享清华五道口的实践经验。
圆桌论坛伊始,主持人汉娜·麦克莱德(Hanna McLeod)首先介绍了AACSB最新发布的《全球研究影响评估框架(征求意见稿)》(Global Research Impact Framework - Exposure Draft)。她指出,该框架旨在回应当前全球商学院研究评估体系过度依赖学术期刊、难以全面反映研究实际价值的挑战,并提出以“使命为导向”、兼顾多元利益相关方、强调证据基础的全新影响力衡量理念。
在专题讨论环节中,张晓燕围绕“东西方学术生态下研究影响力的异同”与“商学院如何激励影响力导向研究”等议题发表了富有洞见的观点。她指出,不同学术体系下的研究评价逻辑和外部期望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学术界更强调理论创新、方法严谨与同行评价,是以学术共同体内部认可作为研究影响力的主要衡量标准;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商学院则更加重视研究对现实政策制定、金融改革和行业实践的直接贡献,强调研究如何服务国家战略、解决经济金融领域的“真问题”。她指出:“清华五道口长期立足国家金融改革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通过与监管部门、行业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密切互动,使研究成果能够在货币政策、市场监管、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落地生根,形成一批具有实际政策影响和行业示范意义的成果。”
在谈到如何激励教师开展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时,张晓燕系统分享了五道口在制度建设与生态培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她表示,学院将“服务中国金融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写入研究导向之中,使教师能够在明确目标的框架下开展影响力导向研究。
在生态建设方面,五道口形成了一整套支持教师开展政策与行业研究的体系。首先,学院与监管部门、行业机构保持长期密切合作,经常组织闭门研讨会,深入了解监管与市场的最新关切,使教师能够精准把握现实问题并据此开展研究。其次,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到监管机构挂职锻炼,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行业调研,推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形成双向互动。与此同时,学院持续搭建多层次跨界交流平台,如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全球经济治理 50 人论坛(GEG50)等,通过发布研究成果、发布政策与行业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扩大研究影响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更广泛传播与转化。
张晓燕强调,制度与文化缺一不可:“真正有影响力的研究不仅需要机制的支持,也需要学术共同体对社会价值的长期倡导与文化滋养。”这一思路与 AACSB 新框架中提出的“使命驱动、情境相关、基于证据”的理念高度契合,为推动全球商学院研究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清晰案例。

图为张晓燕出席AACSB亚太地区年会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高校代表围绕各校“研究影响力”的定义方法、新框架可能带来的变革机遇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张晓燕强调,AACSB 的新框架不仅为全球商学院构建系统化的研究影响叙事提供了有力工具,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商学院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政策与行业影响力的可视度。
清华五道口将继续积极参与 AACSB 研究影响力框架的讨论与实践创新,与国际同行共同推动全球商学教育与研究生态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金融治理。